睡梦里,你有没有梦见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正握着刀,面向着你,满脸?走在大街上,你是否感觉到有人尾随着你,记录下你的一举一动,目的就是要模仿你。《蝙蝠侠》里的科学家因为一个奇异的实验附身,帮他实现内心丑陋的……
所有这些都是臆想世界里的荒诞场景,但在现实生活里,类似情景却让我寝食不安,作为我懒散邋遢的写照,我还在美国留有银行账户,几张信用卡也没有注销。那些信用卡公司不知道我已经回到了中国,一定疯狂地给我寄宣传品,所以睡梦中我都会想到门前的邮筒里装满了推销信用卡的信件,还有明明白白写着先送你几千美元,让你参加他们的消费项目的支票,还有银行每个月定期寄来的账单,明白无误地记录着我的社会安全号。
预先给了信用额度的信用卡只要给发卡公司打一个电话就可以击活使用,那些使用中的信用卡在网上消费时只要输入号码就可以购买商品,支票上的签名不那么标准也照样提得出现金,这个金融系统简直方便灵活到了家。可你不在场,真不知道什么账上的钱就被别人一笔划走,或者信用卡上冒出莫名其妙的消费。
生活中的所有细节都可能使消费者处于丢失身份的状态:你每个月接到银行对账单的时候,小偷可能已经打开过邮箱,记录下了你的信用卡和社会安全号,接着就在互联网上大填一通,下一个月你就接到了账单。街区里的小孩子们帮助你修剪了草坪,你支付了他们一张几十美元的支票,他们用指甲油涂改成几千几万美元的,提走你银行的存款。几千里外的地方有个同名同姓的人买了辆跑车,分期付款的账单却寄到你的家里。类似的情景真是不胜枚举,这就是为什么11月末随着一个金融诈骗案披露出来,全美国都在讨论冒用身份的诈骗问题。
这次冒用身份的犯罪算得上是一高科技犯罪。一个计算机公司里的雇员,能够接触信用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服务器,把机器里的资料以60美元一份的价格,者足有3万人。购买了这些信息的家伙们提空人的存款,或用他们的身份疯狂购物。比起从邮件里截获信息,这种做法规模和手段都是史无前例的。
4年前法律上甚至没有这样的,信用卡冒用犯罪已经成了增长最快的犯罪,从1997年到现在已经增长了四五倍,2002年金融机构在此项诈骗上的损失将超出50亿美元,仅去年一年就有110万人受到侵害。尽管冒用身份的偷窃行为过去也存在,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递无疑使盗贼们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用卡信息,也简化了他们搜集信息的方式。他们只要做出专业模样的网站,或者冒充哪个网站的结算中心,再给消费者发信,推销自己的商品,就不愁没有人上当,把个人信用卡信息填在表格里。一旦骗子们掌握了你的号码,你就向他们敞开了大门,直到他们被,用的没准还是你的名字。
冒用身份犯罪的最终受损者当然不是持卡人,如果这样,恐怕没有人敢于拥有信用卡。但被冒用后的麻烦却是不计其数,你要自己修补被了的信用,告诉你的贷款银行发生了什么,他们继续向你提供住房信贷。你得信用卡公司在信用额和利息上继续优惠,而不是上涨费用。这一过程耗时耗力,往往成为消费者梦魇一样的经历。更让人忧虑的是面对犯罪,措施少得可怜,尽是些轻易不告诉别人电话号码,不给陌生人回信之类的忠告,可见再谨慎,持卡者的命运也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以信用为基础的社会不可避免的麻烦。但如果每当一个消费者的账号发生了一些变化,信用机构都通知持卡者,或者每当第三方接触了你的信用卡信息,信用机构都适时通知,情形不会好一些!当然这些处置会增加信用机构的费用,但信用卡公司的费用实际上是分摊在银行、商店和那些用到信用评级的机构身上的,每向第三方提供一个消费者的信息,它都要收取一定的费用。
信用信息的脆弱性在这个案子里非常清晰地出来。防止的办法也只有让持卡人随时知情这一种。美国捷运有一个传统,每次持卡人更换地址,它都给两个地址寄信,消费者得到信息,但更多的信用卡公司甚至不提供更改到美国本土外地址的模板,使通讯联络几乎不可能。持卡人只有对天,盼着小偷没对自己产生兴趣。还有一点,法律界通常还是沿用过去的判例,把冒名消费当成一种白领犯罪,充其量是一笔罚金,长此以往,想起远方的信用卡,真让人。■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授权,任何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三联生活周刊 由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主办,是一份具有良好的声誉,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类。
三联生活新整合旗下三联生活网(、移动客户端(中读、三联生活节气)、松果生活三大平台,秉承品质生活的,提供优质新内容与服务。
2017年10月2日三联生活周刊第40期,封三广告内容所提到的“法云安缦酒店行政主厨裴建亮”更正为“法云安缦酒店兰轩餐厅行政主厨裴建亮”,特此声明。
她来我家过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