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电视剧《女子图鉴》小火了一把,初入职场的陈可,做梦都想拥有一个LV包包,电脑桌面都设置成了还把Neverfull的图片设置成桌面,以此激励自己。
虽然被男友批有的女人不可爱,但当下还是很多像陈可这样的白领喜欢用一款包包来励自己。
只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我们可以理解为进取心,毕竟谁都有变的更好的愿望,用一款包包来励自己一段时间的辛苦无可厚非。在闫肖峰老师的新书《阶层跃迁》中,这种用包包来励和包装自己的行为被称为文化资本。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只是通过其地位、收入水平以及职业声望等表现,还通过其文化资本-穿着、手表和包包等表现。这些身份标志物背后,有的地位等级序列,你也可以叫它序列。
一个人的服饰搭配、说话方式,还有他的座驾和墙上挂的画,都在向别人表明其身份地位。这些都是人们社会地位的象征符号,都是文化资本。
什么叫文化资本,从表面上看,就是包包、时装、名表等有形资本;从内在看,还指学识、品位、涵养等无形资本。
品牌代表新中产们的生活趣味和文化资本。什么是全球化?实质上,全球化或国际化、现代化,都是指同一概念,即化,表现在生活品位上就是品牌化。中国扫货军团每天都杀进老佛爷和巴黎春天这样的时尚品牌店。中国人已超越日本人成为欧美奢侈品的第一购买群体。LV(易威登)甚至推出了限购令,每本护照限买一个包。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生活方式上,欧美不仅是技术发源地,还是风尚发源地,生活方式发源地,即所谓品位标准的制定者。新富起来的中国人需要买一件名牌商品来壮壮胆。
包、手表、车、房子是阶层身份的象征,也是励志目标,有人先设定一个超前目标,然后达到它。当然车和房子太贵,不少白领就买一款名牌包或手表来励志。
有的白领用半个月薪资购买一款LV包。她是在超前消费吗?不,她是在阶层励志,为自己晋级下一阶层设定目标参照物。有时候,我们不能将白领用半个月薪水买包当成简单的。这是一种励志行为,先为自己预设社会地位,然后想方设法去够这个地位。
有这样一个说法:某人拾到一只名贵手袋,如果是在欧美,就在30岁以上的女人中找失主,如果是在亚洲,则是在30岁以下的女人中找失主。的确,奢侈品在亚洲受到的追捧比在它们的故乡-欧美更热烈,尤其是在年轻人中。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及亚洲地区无论在对品牌的消费观念上还是文化认知上,和欧美都有显著的不同-欧美是现有社会身份的表征,亚洲则是新晋身份或未来预期身份的表征。所以,这分明就是个励志包或包嘛。
网上有人对《欢乐颂》中五美的包做了不厌其烦的分析,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看。还有人对五美的着装进行了分析,把《欢乐颂》当职场剧来看。比如,五位主角穿衣的变化-曲筱绡的外形随着她生意、身份的转变而改变;樊胜美跳槽去新单位后,从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成为现在的理财顾问,着装风格更显稳重;安迪更不用说,无论是度假、开会、谈生意,服饰搭配都是既有花样又得体-这些都像是一堂别开生面的职场着装课。
外形细节并非要求你的颜值有多高,而是要求你把自己打理得得体。研究机构曾通过一项调研发现:职场上,外形邋遢的男性比外形好的男性少赚15%,不太注意外形的女性比外形好的女性少赚11%。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现象。在职场上,注重外形的人至少说明他具备了以下品质:很专业,很自律,对人尊重。
某时尚集团老总自豪地说:很多老板都把孩子送到我们社来,就是想让他们有时尚感、懂艺术。我们这个社会多数都是美盲啊。
我曾策划过一个选题-谈谈一本如何培养一代中产阶层,想写20多年来中国人是如何从蓝绿大军变得五彩斑斓的。今天,你在单位跟别人撞衫都不好意思打招呼。一本能培养一代中产阶层肯定是夸张的说法,应该说一批培养一代中产阶层。除时尚外,还有《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文化。20世纪30年代,邹韬奋就以宁可不娶小老婆,也要读本《三联》来推广。如今的《三联生活周刊》依然定位为文化类期刊。而邹韬奋之前的楼适夷就曾未来的中国,将是新锐青年的中国,以新锐为招牌的《新周刊》号称要做中国最新锐的生活周刊。应该说《三联生活周刊》和《新周刊》都是中产或白领们提升自己生活品位需要阅读的文化。对中产阶层来说,除了穿衣吃饭外,还要有点、有点谈资、有点人文关怀。
让人增值。增加的是什么价值呢?文化资本。《欢乐颂》中不可一世的曲筱绡为什么赵医生?因为人家看《南渡北归》和《空谷幽兰》呢。
有人说中国社会无上流,中国确实形成了财富阶层,但财富阶层所应具有的上流社会的礼仪规范还远远没有形成,所以需要。潘石屹算不算贵族?至少人家不炫耀,而且家风也不错嘛。
在中国社会,不要扮演上流,而要做到低调内敛,这是一种之道。暴发户式炫耀其实是一种地位恐慌,生怕别人不认识他,或者用炫耀向嘲笑他的人。有时,炫耀是一种地位不稳的象征。有段时间,大款们都愿意带个漂亮女孩谈生意,好像没有漂亮女孩这个标配就谈不成生意或实力不够。其实,做个低调的绅士更可以给生意伙伴安全感和可靠感。
有社会阶层就会有阶层,是上层或下层的一种意识。成都小区名校名额之争,看迪士尼的瞧不起看喜羊羊、光头强的,以及小孩有没有英文名等阶层链,都是一活生生的阶层教育课。
俗话说:鱼找鱼,虾找虾,乌龟专找大王八。常与同好争高下,不共傻瓜论长短是刷爆朋友圈的《欢乐颂》台词。富二代曲绡筱这句话是一种,没什么文化的她最怕被人瞧不起,尤其怕被赵医生瞧不起。生怕被,反应过度就会导致。心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LV这样的品牌能在亚洲大行其道。所以,LV厂商通常故意将这两个字母印得特别显眼,生怕别人看不见。
在一个上,有两位年轻女士:其中一位女士拿的包看上去挺一般,但是谈吐不俗,谈话中居然引用了上周《经济学人》对英国的分析;第二位女士的包一看就是名牌,但她更关心热播电视剧里的某个人物的命运。
那你能不能判断,这两位女士谁的社会地位更高呢?在中国可能不太好判断(当然,那本《经济学人》要换成《财新》或《三联生活周刊》)。第一位女士显然更有文化,也许是某个大学的青年教师;而第二位女士的经济状况可能更好,也许是银行的某部门经理。作为读书人,我们更欣赏第一位女士,但二人地位的高低,很难说。但是,如果是在欧美,答案就非常简单了-肯定是第一位女士社会地位高。不仅是学识,我们甚至可以断定,她的经济状况也大大超过第二位女士。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应该怎么花钱才能显示你的社会地位呢?有抱负的阶层的回答是无形的消费-把钱花在服务、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上,以提升自己的谈资、增加自身文化资本、博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西化之后,日本出现了一批国际舞台的艺术家、设计师,比如影视圈里的黑泽明、宫崎峻,服装界的三宅一生(乔布斯就一直穿他设计的服装),音乐界的喜多郎、久石让,等等,更不要说动漫上的创新了。可以说,从到产品,日本成功实现了一次文艺复兴。老就是新酷(OldistheNewCool),是日本文化界的口号。中国到这个阶段了吗?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全球化同时又是本土化的过程,在中国的精英群体中已经展开了。比如例外服装、动漫古风,周杰伦还唱上一曲《青花瓷》呢。文化就是一件衣裳,你穿阿玛尼永远都穿不过意大利人。文化资本靠的是积累,学习别人之后必然回归,从传统中去找经典。还是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