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一个绿色的帐篷搭建在正在施工的桥上,一个涂着红漆的铁架子床上放着几盒盒饭,几名黝黑着脸的农民工或蹲或坐,在地上津津有味地吃饭。帐篷的一旁还晾晒着一床带花的棉被。日前,包括这幅照片在内的一组照片出现在网上某论坛,引起网友关注。人们在回贴时纷纷表述了对农民工师傅辛作和生活的感慨,也为他们建设了这样美丽的城市而表示感激。昨天,“天津网事”记者找到了照片所在的,对片中的人物进行了采访。
早8:30,在红桥区新大街尽头正在修建的通往新西站的立交桥上,记者见到了这个帐篷。与照片中显示的别无二致,就连帐篷上印着的帐篷厂家的联系电话也都一模一样。帐篷里面支着两张行军床,一个大塑料桶装着多半桶水,摆在帐篷前。还有那个红漆的铁架子床,也默默地摆在帐篷前。只是里边没有人。
往四周看,景致与网上一组照片显示的相同。近处耸立着高楼,远处的斜拉桥是东纵快速上的斜拉桥。桥与高楼之间,是海河上游三叉河口的耳闸所在地,旁边的一片空地是待建的城市用地。
照片中没显示的一侧是西站建设工地,放眼望去,已然平移过来的老西站,在一片现代化的建筑中格外醒目,古色古香。站前工地上如火如荼,到处是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昨天有风,桥上风更大,喊了几天没有人应,记者便沿桥面往上走,到了正在施工的人群中,询问谁是帐篷里面住着人。工人师傅们用各种方言告诉记者:“那个穿着绿色外套的大爷就是。”
大爷个头不高,戴着一副大墨镜。但仍然可以看出,他就是照片中在帐篷前吃饭的坐在正中间面带笑容的老人。听说要采访,大爷忙说:“我没时间,我们要赶工期,好多活要干呢。”记者一再表示,不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只是在一边看看,抽空说说话,大爷这才同意记者留下来。
交流中得知,大爷叫,今年62岁了,安徽省蒙城县人。虽然老刘文化不高,但从年轻时就走南闯北,见识挺广。他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不忘加一句:“就是牛群当县长的那个地方。”
老刘自小出来打工,在深圳一带干过十几年电焊,后来看到天津的发展前景就到天津来了。“起初没找到活,我就一边收废品一边找机会。后来有一个厂家需要电焊工,我就去应聘了。”到目前为止,老刘已经在这家厂干了六七年了。这次,该厂承包了这座桥的桥栏焊接工程,老了主力。
“3月11日晚上,我接搬到这来,就开始搭帐篷,一直干到后半夜。”因为工期紧,老刘只能每天住在这里,一边干点力所能及的活,一边看着桥上的料和工具。跟他一同住在帐篷里的,还有同事老张,一个来自山东的50多岁的农民。
“剩下的人住在厂里,每天早晨吃完早饭由厂里派车送过来,晚上干完活再给他们拉回去。”老刘说。在这段桥上,他要负点责任,“年轻人技术不太过硬,我得给着点,既要工程质量,还要安全。”
说话间,两名三四十岁的男子与老刘一起扛起一根十几米长的金属管,接在已然焊好的桥栏上,再将三个金属支架一一套在管子上,扶正。老刘的活就开始了。只见他右手拿起电焊枪,左手拿着面罩,对准电焊点,三下五初二,就焊好了。焊完,他还不忘说一句:“这个得焊牢,还得焊平,不能有高有低的。”
老刘他们负责的段需要安装焊接几百根这样的金属管,作为桥体两侧的护栏。每根金属管100多公斤重,每个金属支架也要10几公斤。一天下来,就连年轻人都吃不消,何况是60多岁的老人?老刘说:“我顶多再干二年,就再也干不动了,趁现在干得动,再为这座城市做点贡献。”
因为是“带班”,老刘还得负责一班人的伙食。“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步行转到桥那边的指挥部去提火,装满水的桶有50斤沉,扛着回帐篷,这些人一天的喝水用水都指这桶水了。”这一个来回有3公里左右,老刘要用上1个半小时。
中午饭也是老刘去买。看得出,他人老实不乱花钱,老板信得过他。“每人7元钱标准,多点也没事。”昨天中午11时,记者跟老刘了一次采买过程。在西站工地附近的御河湾小区一楼底商,一遛排开有十几家干简易快餐的,客户群主要是附近工地的农民工。老刘专门在其中的一家无名小店买饭。理由是:“这家给得多,实在。”
昨天中午,一共有8个人在工地上吃饭,老刘买了13盒蛋炒饭。一边买,一边解释:“年轻人吃得多,一盒有的能行,有的不能行,多买几盒,让他们多吃点。”此外,他还买了5元钱的炒花生仁,并给每人买了一个茶鸡蛋。不一会儿,饭炒得了,老刘拎着两大袋饭往走回。
到了帐篷处,老刘对着远处喊一声:“吃饭喽。”工人们便陆陆续续地放下手里的活,走了回来。有人讲究一点,从大桶里倒出点水来洗了洗手,更多的洗都不洗,拿起饭来就吃。没有凳子,大家有的蹲着,有的席地而坐。老刘把一盒花生米分三份,以便大家取用。记者注意到,老刘有一点与众不同,他先吃米饭,后吃鸡蛋。他说:“我们小时候,好吃的东西少,都是先吃孬的,再吃好的。要是先把好的吃了,再吃孬的,就不愿意吃了。”
晚上,老刘老张住在帐篷里。“昨天夜里风大,我把被子裹严了还冷。”前两天下雨,雨水从桥面上流下来,经过帐篷,被子都湿了,所以拿出来晒。”老刘说,就在那天,一位老大爷桥来看旁边的风景,正赶上他们吃饭,一时兴起,就给他们照了下来。老刘与现代生活无缘,别说上网,就是手机都没有。听说自己的照片被人发到了网上,老刘有点害怕:“我们没做错什么事吧?”
老刘有两个儿子,都在发展。这是他的骄傲。“他们都在做生意,卖灯具。大儿子当年在村里管计划生育,得作表率,只给我生了一个孙子就没再要,二儿子有一儿一女。”现在,老刘的老伴在看孙子。老刘也计划着将来退休回老家养老去。“生活好了,吃不愁穿不愁,也愿意看着这个城市越来越漂亮。将来带着孙子来看看,给他们讲讲爷爷干过的工地。”
推荐: